2017年7月23日 星期日

7/23 To be, or not to be

"To be, or not to be" 是哈姆雷特裡面的經典台詞.
所有熟悉英文的人乍看這句都會覺得很奇怪
因為在英文裡 "be" 是一個被動的動詞, 單純的 be 不容易了解, 它就是一種存在的意思
所以當不了解上下文的時候, 這個 "To be, or not to be" 的意思就是 "要存在, 或者是不存在"
但是就這樣來看的話會覺得這個問題有點傷春悲秋了.

為了瞭解哈姆雷特到底在困擾什麼, 我去查了上下文.

原來這位哈姆雷特基本上來說, 因為家裡的問題, 所以在考慮生或死.

其實原段詩歌是哈姆雷特覺得繼續存活下去是了無生機
但是卻又害怕死後的世界, 不知道死後會面臨什麼
所以在這邊長吁短嘆的考慮要不要自殺

他的問題其實是頗大的, 什麼叔叔殺了爸爸, 媽媽又迅速的嫁給了這個叔叔什麼之類的

可是其實後人在研究的時候發現
莎士比亞寫出這篇來據說可能是為了激勵他的某個朋友
說他的某個朋友也是陷入到很大的僵局
要不就是繼續苟且偷生, 要不就是其實應該奮而反抗看能不能掙出一個機會
(而據說那個朋友並沒有, 然後之後就被害死了 ._.)

所以乍看之下非常單純的問題, 似乎在考慮自殺的生死問題
其實不是生或死, 其實是說要耽於現狀, 還是要努力求新

其實人都有惰性.
在某個地方出生, 在某個地方長大.
除非有不可抗因素, 沒有幾個人會選擇踏出自己的安全地帶, 去探索未知.
而就算移動過了, 再度安頓下後, 也很少人會持續的移動.

我就是一個異類.
從小到現在, 不論是搬家也好, 跳級也好, 在學校換群體也好, 之後換工作也好
我從出生到現在就沒有三年以上都在同樣的環境待過.
比起一般人有的慣性, 我反而比較像是有 commitment phobia
一直不斷的流浪, 彷彿在尋找著什麼.

To be, or not to be.
我目前的選擇一貫是 "not to be".
我們生在安逸的時代安全的環境, 其實不用考慮那麼多什麼生啊死的.
不需要那麼沉重的看待這個問題 (嗯? 跟昨天寫的東西好像有點相悖? XD)
可是偶爾跳出自己的安全地帶, 給自己的生活帶來一些新意也是好的, 不是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